少阳、阳明病多,则以大柴胡汤和而下之。极下则虚其里,邪热乘虚入里,故大便反溏腹微满,郁郁微烦也。
伤寒哕而不腹满者,为正气虚,吴茱萸汤证也。若不图之于早,为阴消阳长之计,必至于阴气寖寖而盛,厥冷日深,烦躁日甚,虽用茱萸、附子、四逆等汤,恐缓不及事,惟当灸厥阴以通其阳。
自和者,言脉与病不相背也,病虽甚不死。盖大辛、大热之药,不过借以益人阳气,非有以通之,令真阳和会,而何以有济也耶?
脉滑则为哕,此为医咎,责虚取实,守空迫血。今观本文内,脉弦者生之「弦」字,当是「滑」字。
以甘草附子汤微汗之,祛风为主,除湿次之也。兹少阴之水湿上逆,仍用真武以镇摄之,可见太阳膀胱与少阴肾,一藏一府,同为寒水。
故谓手足为反温,言阳回也。成无己曰:与大承气汤急下之,以全肾何也?